在運河百年老字號品牌里蘊藏著馥郁芬芳的產業新希望
2012年1月,記者曾采訪杭州同福永釀酒有限公司(杭州興良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士良。當時他的思維里把戰略拓展重點放在酒業上,放在“同福永”品牌的發揚光大上。如今,相隔快3年時間,這個與塘棲古鎮歷史文化密切關聯的老字號品牌有了什么新的進步?這次實地走訪,記者欣喜地獲得了答案。
毗鄰運河港汊的西河村新廠區建設
為同福永和興良米業帶來了新氣象
這兩年,沈士良做了一件大事情,就是位于塘棲西河村的公司新廠區建設。這個占地60余畝的新廠區使興良米業、同福永釀酒作業區重新成為一個大墻院內的整體。按照公司向余杭區有關部門的申報規劃,預計到2015年,在酒業上形成年產2.5萬噸的規模,在米業上形成年加工10萬噸大米的規模。
沈士良特意領著記者到還在施工中的西河村新廠區實地踏看。新廠區已經結頂,采取了多層形式,考慮到了對空間的充分利用。他預備專門給白酒加工留出兩層空間――盡管這些年來一直是黃酒加工占據主導。在他的構想當中,在同福永這個品牌之下,白酒和黃酒至少可以是并駕齊驅的。黃酒的生產,對于已經有著這么多年傳承的同福永來說,壓根已經不是問題。但是把白酒推向市場,尤其是余杭以外的市場,對于同福永來說仍是一個考驗。
沈士良帶我們來到新廠區地下層。這里已經從老廠區搬過來了2萬多壇黃酒。而這僅僅只是目前同福永酒庫總庫存量的八分之一。比起原來的倉庫,這里在貨品裝卸上要快捷得多。
不僅如此,在廠區西側,他還預留了一塊倉儲用地。目前他正在和省內外兩家知名的糧油企業商談糧食倉儲及加工合作事宜。往前看去,有一個運河支流匯集而成的港汊。可見當初沈士良選擇這個地塊時,已經考慮到糧食水運的問題。
在新廠區北側,沈士良也早早地向西河村以土地流轉方式租下了130多畝地,在這里廣植枇杷。130多畝地不算大,但這里本身就處在相對廣袤的農村地帶,四周保留著很多農業生產的景象,所以也可以說是坐擁一種怡人的“小生態”。而且,因為同福永系列產品當中有一種枇杷酒,這130多畝的種植園既可以為枇杷酒提供原料,又可以作為發展休閑農業的載體。當然,同福永每年消化掉的新鮮枇杷可遠遠不止這么一點。據稱,在塘棲枇杷貨源充足又價格低廉的“大年”,同福永會“吃”進300多噸枇杷。
同福永和興良米業傳遞了一種信心
一種把老字號發揚光大的信心
很多市民朋友去過塘棲水北街,而且可能不止一次。位于御碑公園附近的運河谷倉博物館是這個古鎮開發當中最具創意的旅游點之一。這里的一部分位置當初就是由興良米業公司拆房騰出來的。通過這個谷倉博物館,我們能夠更深入了解到余杭和塘棲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和綿亙數千年的農業習俗。在當地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支持下,沈士良也準備在水北街沿岸開辟一個酒業文化的展示窗口,讓水北街繼續保留老字號傳統工藝和勞作方式的景象記憶。隨著新廠區的建成,位于水北的老廠區有可能很快被拆除(除了1000平方米左右的展示窗口原樣保留)。所以,如果大家喜歡那種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筑的老舊味道、喜歡傳統老工業的感覺,那就得趕緊去那里看看。這是一種老工業遺存,而且是帶著很強生活氣息的工業遺存。
前天,記者一到這個老廠區,就在里面完整地走了一遍。倉管員姚國掌幫我們打開其中一個最大的倉庫庫門。倉庫的窗臺上甚至長出了小樹小草,梁頂上爬滿了蜘蛛網。黃酒酒壇陳列其間,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少說也有3萬壇。“估計再過一個月,這個酒庫要搬了。一壇壇酒壇搬運起來不容易的,不注意的話很容易摔破。到時候公司會專門從外面雇人來搬。我們好幾個酒庫,要一個一個按順序搬。”老姚說。
周邊好幾個老舊建筑里,也都雜陳著各種各樣的黃酒、白酒,包括蕎麥燒。這些建筑結構式樣在過去屬于再普通不過的式樣,但是幾十年下來,那斑駁褪色的已經發黑的墻面,和屋內屋外堆著的酒壇顏色很是協調,雖然沒有多少草木映襯,但是能夠感覺到這也是一種“大自然的呼吸”,能夠感覺到這房屋、酒壇和運河邊的搖櫓船就是渾然一體的。經過相機快門一咔擦,就變成一種富有歷史感的水墨風情畫了。
同福永酒業目前的銷售狀況,還遠遠不能對應沈士良的心理預期。依照他的考量,同福永至少應當在大杭州地區、浙東地區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但是這兩年新廠區建設等方面的事情牽扯了沈士良等人很多精力。在新廠區建設周期里,企業的相關生產和銷售也相應進入一個過渡期,在這段時間沈士良采取了一種保守的策略:米業上,主要是繼續鞏固本地區范圍內的一些團購客戶;酒業上,適度地、小步子地拓展超市渠道。像目前,大紅鷹超市、家樂福超市、世紀聯華超市等都已進駐同福永產品。余杭另一家風頭正勁的大超市也在與他們熱絡溝通,而且這個大超市的想法是要一次性引進同福永全系列黃酒、白酒、果酒。
沈士良預計,到明年,不管是同福永品牌的黃酒、白酒還是廣濟橋品牌的精制大米,都會有一個增長。“到明年年底,新廠區的形象就出來了,而且生產上面上一個新臺階了。今年酒的產量預計一萬噸都不到,但是到2016年肯定可以達到2.5萬噸的。”沈士良說。
在酒業研發上,同福永這幾年并沒有停下腳步。像一款同福永紅瓶裝喜慶酒就很受沈士良看重。他想針對婚慶市場、城鄉間的各種宴席,好好地推一推紅瓶裝白酒。眼下,在53度酒和38度酒基礎上,他們已在著手開發一種43到45度的白酒了。
這次采訪,同福永和興良米業給我們傳遞出了一種信心,一種把老字號發揚光大、助力運河古鎮復興的信心。從硬件上來說,這里有相對充裕的酒庫儲備,生產空間場地也同樣充裕。可以預料,未來在品牌戰略的支持帶動下,同福永和廣濟橋米業會有更亮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