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醞釀,一壇美酒醉了百年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蜿蜒千里,它的修建開通繁榮了地方經濟,豐富了文化底蘊,增強了民族自信。運河興,則城市興。在大運河南端,有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古老城鎮,名曰塘棲。塘棲古鎮有一家“同福永”酒廠,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要說起“酒”的釀造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緒年間。
一、百年老字號的歷史傳承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塘棲夏甫卿在西石塘街創辦了“夏同福”;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夏氏將醬園賣于汪道生家,改稱“汪同福生記”;1913年(民國二年),汪同福生記被汪合興醬園接收為分園;1920年,汪合興醬園改名為“汪同福”,抗戰勝利后,改名“同福永生記”;1956年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時,同福永醬園與塘棲仲嘉順、源新、郭源茂等釀造廠合并,改為地方國營塘棲釀造廠,所產黃酒多次在杭州地區被評為質量第一名。到1987年,國營塘棲釀酒廠已有職工490人,產品有黃酒、白酒、果露酒、藥補酒、啤酒等5大類40余種,年產量15488噸,年產值1068萬元。所產清宮御酒、狀元紅、竹葉青、螞蟻酒、雙參禮酒等,在市場上十分暢銷。
2007年初,長期為塘棲酒廠供應大米的余杭興良米業公司老總沈士良,了解到“同福永”老字號背后的故事后,產生了濃厚興趣,正式接管塘棲酒廠并申報老字號。老字號評審專家來實地考察后,發現廠區內那一排排具有百余年歷史的大缸、一排排像金字塔一樣的竹編缸罩、一百余年沒遷過址的生產廠區,不由嘖嘖稱奇,一百余年沒動過地方的老字號,這在浙江全省都少見。2011年,“同福永”正式成為“浙江老字號”企業。
這是一家致力于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弘揚酒文化,傳承酒文化”,打造以白酒為主,塘棲枇杷酒、梅酒、桃花笙記等果酒為輔的釀酒公司。2015年10月,“同福永”搬到新廠區,位于塘棲鎮西河村。新建的酒廠面積2.5萬平方米,基建、環保鍋爐轉換等投入6000多萬元。另二期廠房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內置100個左右窖池,主要用于白酒釀造的后道灌裝。
“同福永”在塘棲水北街原址,現在是運河谷倉博物館的一部分,開辟成了一個酒業文化展示館。在展示“同福永”歷史的同時,讓水北街繼續保留老字號傳統工藝和勞作方式的景象記憶,讓喜歡老傳統的人感受老工業遺存的味道。
二、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打造卓越品質
要贏得市場,關鍵是質量。酒這產物,質量好不好,一喝就知道。“同福永”掌舵人沈士良決定在優質原料供應和釀造工藝提升上下功夫:一要確保產品的真材實料,同福永白酒以蕎麥、高粱、糯米、小麥和適量的豌豆為原料釀造,有興良米業作為同福永產業鏈的上游端,確保了同福永白酒釀造優質原料的供給;二要在保證釀造工藝的古法傳承基礎上,加入現代科技,提升口感,讓杭州人們不出杭州就能喝到正宗的原漿白酒。
沈士良廣攬良才,專門請來精通白酒釀造工藝的老師傅耐心研磨,終于研制出原釀珍藏白酒。塘棲的老百姓都親切地稱它為“塘茅”(寓意塘棲茅臺),每逢外地親朋好友過來,宴請時便以“塘茅”助興。一來二去,酒香飄出了萬里……眼下,53度、45度、43度和38度“同福永”紅瓶白酒已走出余杭,行銷華東地區。
除了在白酒釀造工藝上更新迭代外,沈士良大膽創新,借助塘棲盛產枇杷之地利,打造出“特色果酒”。他與杭州農科院接洽研究,以高科技結合百年傳統工藝,創新釀制出具有塘棲特色的枇杷果酒,枇杷果酒甘甜馥郁,潤肺去燥,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養生果酒。隨著枇杷酒的成功研制,梅酒、桃花笙記等果酒相繼上市,火熱銷爆京東商城等平臺,正逐漸成為“網紅”酒。果酒系列是“同福永”目前重點開發的項目,其制作工藝還讓這家老字號獲得了一張現代化的“新名片”——浙江智造精品企業。
三、百年老字號煥發新活力
歷史傳承的背后是不斷發展,沈士良將酒業融入旅游,進行業態融合,將品味獨特的各種果酒和傳統手工釀制酒融入農業休閑旅游、親子游服務,讓人們在體驗生態農業的同時也能及時感受到老底子的味道。
對于同福永的將來,沈士良有很多想法,他說:“下一步,‘同福永’將深挖酒后經濟鏈,將老字號與塘棲旅游業深入融合,不斷將同福永品牌打造成與時俱進的浙江酒業標兵。除此之外,還要重點開發‘酒銀行’項目,讓前來買酒的客戶不僅能親眼目睹釀酒過程,還能親自將酒封壇入窖,自定取酒年限,1年、3年、5年......想什么時候開壇就什么時候開壇。”
悠悠運河水,訴不完古鎮千古情,道不完美酒匠心釀。2019年,“同福永白酒釀造技藝”被列入余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沈士良被授予“臨平工匠”稱號。